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

連富庶的香港都不能讓市民安居樂業,反官商勾結地產霸權,只會無日無之




記得在2007年,曾蔭權在雙層巴士上謝票,向市民拋下許多承諾,但六年下來,就好像施政報告的主題般「繼往開來,FROM STENGTH TO STRENGTH」,即是「由冇到冇」,住劏房的繼續住劏房,等上樓的繼續等上樓,等居屋的繼續等居屋。


施政報告公布前,政府不斷放風指會復建居屋回應市民訴求,但結果是要遲至2016年,才有首批居屋單位投入市場,其後四年合共只有1萬7千個單位,市民要繼續望梅止渴。


按照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劉國裕副教授的統計,房委會去年年中出售第六期剩餘居屋時,訂下的居屋白表入息限額為2人以上住戶為2.7萬元,1人住戶為1.35萬元,估計在私人樓宇的非業主住戶中,有10.6萬個住戶符合資格申請居屋;曾蔭權將新居屋計劃的入息上限,提高至30,000元,相信合資格的申請新居屋的市民,一定多於10.6萬個。


就當只有10萬個住戶申請,但相對5,000單位的供應,即是每20個申請人中,只有1個獲機會購買居屋,抽中的機會只得5%,其餘95%都落空,市民形容抽中新居屋儼如中六合彩,一點都無誇張。怪不得施政報告公布復建居屋後,發展商開新盤開價仍然很進取,完全可以「當你無到」。


除了建屋量及時間表,公民黨一直爭取活化二手居屋市場,現時單靠按揭證券公司根本無作用,我們要求政府容許白表申請者,以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,即時紓緩這班夾心階層的住屋需要,毋須他們乾等到2016年。此外,政府可考慮引入居屋內部互換機制,即居於橫頭磡天馬苑的居屋住戶,如有青衣住戶願意互換單位,政府應靈活處理,可惜施政報告對此隻字不提,毫無著墨。


目前,逾30萬舊居屋單位中,已補地價的只有6萬個,有多達25萬5千未補地價,據知,市面上有不少居屋單位屬空置及乏人維修管理,業主可能是已百年歸老、遷出或移民,但因補地價動輒要數十萬,不少單位寧願丟空。


政府在新居屋計劃下引入新補地價安排,是否想將補地價安排擴大至舊居屋業主,以釋放這類丟空單位?為免造成「一屋兩制」,新、舊業主分化,在新政策落實前,社會應討論涉及的公共資源及影響,以及對舊居屋業主是否公道。


新居屋許多魔鬼細節要留待房委會研究,有地產業界人士憂慮,新居屋售價設定了「與申請人供款能力掛 」,由於息口會波動,最終可能令不同時候出售的居屋,售價大幅波動,種種安排政府都需要及早向市民交代。


除了居屋推得太遲,做得太少,在公屋方面,公民黨及多個黨派都有同樣要求增建,但曾蔭權只堅持三年上樓承諾達標。但在地區上,早就有不少街坊拉著我講,話三年上年其實是「篤數」,在遞表申請公屋後,市民往往要等四至六個星期先收到一張「藍卡」,其後才開始計算輪候時間,政府所謂一般家庭平均兩年上樓,只是首次揀樓的時間,「但唔係兇宅,就係垃圾房隔離,或者無雷公咁遠」,好少人第一次揀樓就成功,希望政府不要自以為復建居屋已功得無量,可以等退休,要市民向疑似下屆特首乞求瓦遮頭。


畢竟,住屋只是基本生活需要,如果連市民基本生活都照顧不到,反而時常誇下海口要做國際金融中心,是本末倒置。


此外,身為九龍東立法會議員,我關注施政報告推出起動九龍東計劃,將九東打造成中環以外第二個核心商業區,帶動當區發展。此計劃牽涉眾多持份者,公民黨促請政府稍後進行公眾諮詢時,貫徹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在啟德及海濱事務委員會較做到的「與民共議」過程,起步諮詢時要和盤托出數據,令公眾可以全面討論,我要特別提到這點,是因為曾蔭權上任之初曾大力提過要搞公眾參與、與民共議,但最後不了了之收場。畢竟,再好的政策,無誠意和魄力落實,就只等如空談。


我希望借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一句話,與曾蔭權互勉:「如果一個自由的社會不能幫助許多窮人,它就不能拯救少數富人。(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,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.)如果連富庶的香港都不能讓市民安居樂業,反對官商勾結、地產霸權的聲音,只會無日無之。


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– 發展基建 繁榮經濟


The post 連富庶的香港都不能讓市民安居樂業,反官商勾結地產霸權,只會無日無之 appeared first on MoneyMindConcept.






from WordPress http://ift.tt/1JTKLP6

via IFTTT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